圖解中醫學

080301-005C/ 9789861265896

ISBN/ 9789861265896
作者/出版商 *唐方/合記
出版年代/版次 2009/ 1

定價NT$ 380
NT$ 342
數量

重量:0.6kg  頁數:296    裝訂:平裝  開數:16K  印刷:黑白

圖:92張
表:71張

簡介:
中醫的溫和療法與全方位療效日漸受到醫界重視,修習中醫也逐漸蔚為風潮。本書即提供初學者一個完整的入門指南,涵括「中醫基礎理論」、「常見症狀」、及「針灸推拿學」等,闡述中醫學的理論體系形成與發展、哲學理論思維和方法論、以及中醫學的基本特點,深入介紹人體結構和功能、病因病機、診法辨證、和疾病的診治原則;不但蒐集歷代相關文獻,並附上各種中草藥圖表,依據現代醫療需求,精心編纂而成,實為市面上最佳的中醫學參考書。

校訂者序:
廿一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學習中醫的風氣,不僅在華人地區蔚為風潮,許多歐美人士都不遠千里到中國大陸或台灣學習中醫,但學習中醫要有好的入門教材,合記圖書出版社出版這一本「圖解中醫學」,個人認為是極佳的中醫入門教材,它涵蓋了中醫的基礎理論、臨床各科基本知識、藥物、方劑、經絡、針灸、傷科等內容。做為入門的書籍,它已掌握一般中醫教材各科的重點學習內容。
書再好,都須讀者反覆研讀及臨床印證,才能算是真正善用該書。很高興能參與本書的校訂,希望能對中醫學的推廣盡一點心力,誠盼讀者能經由此書獲得學習中醫的樂趣。
校訂者 李克成 謹識
2009.03

前言:
中醫學,屬於生命科學範疇。它植根於中華民族文化的土壤,有著十分鮮明的人文背景,從形成到發展的數千年歷史中,經過長期醫療、生活實踐,積累總結,不斷完善,已形成了一個具有豐富的學術內容和診療經驗,具有獨特理論風格的完整的學科體系,及以大自然為依託的天然藥庫,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瑰寶。

為繼承、挖掘、整理、提高中華民族這一寶貴遺產,中醫教育一直被作為醫學院校本科生文化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然而中醫學不同於現代醫學,是一門具有獨特思維方法的學術體系。傳統中醫教材格式單一,僅憑文字敘述的方法,難以引發醫學生學習興趣,不便於在短時間授課中掌握學習要點。為進一步加強中醫教育工作,使之適合醫學院校的教學需要;在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主持下,由中國西醫六院校從事中醫教學工作的專家組,通過對中國五年制醫學生與教師的問卷調查,對以往及現用教材的利弊進行了充分分析,同時結合各院校近年來教學實踐與醫學生的知識需求,於2001 年8 月~2002 年5
月共同編寫了這部《中醫學》教材。

本教材分為上、中、下三篇。上篇,中醫基礎理論;中篇,常見病證;下篇,針灸推拿學。其特點如下:

1.
教材打破了中醫教材單純文字敘述的方法;對專業基礎理論的章節進行了調整。採用圖、表、文並用,現代語彙與中醫傳統術語結合的論述方式,力圖透過圖文結合,便於學習西醫的學生理解不同醫學體系,對於生命現象的認知差異。
2.
注重介紹近年來國內外對中醫相關理論及方藥的研究進展與展望。希望借此豐富醫學生臨床診療技術,開闊思路,為開展中西醫結合工作奠定基礎。
3.
為使醫學生進一步深入學習、了解中醫學,本教材將教學內容劃分為精讀(主教材)與泛讀(內容在要點與自測中)兩部分,可供醫學生作為課外閱讀或深入學習的教材。並可供教師教學時選擇使用

4.
為強化學生專業英語,教材章節目錄全部使用中英對照,書後配有專業詞彙英漢對照。為適應醫學生專業學習的需要,本教材在教學形式、內容組織等方面進行革新與探索,但由於水準有限,書中難免存在著錯誤與缺點,真誠希望聽到各院校師生的寶貴意見,以便今後進一步修改完善。

編者

目錄:
上篇中醫基礎理論
Bas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第一章 導論(Introduction)...3
第一節 中醫學的歷史及其人文背景(History and Culture Background of TCM)...3
一、中醫學發展的歷史縱觀 3 二、孕育中醫學術的人文背景 4
第二節 中醫學的主要內容與特點
(Academic Characteristics and Mainly Content of TCM).......5
一、中醫學的主要學術內容 5 二、中醫理論體系的主要特點 6
第三節 中醫學的認知方法(The Method for Understanding TCM)..........10
一、客觀世界是物質與運動的 11 二、中醫思維的三個層次 11
三、擺脫表象的束縛 12 四、思維的個性化 12
五、排除主觀意識因素的干擾 13 六、象徵 13
七、思維的心身整體效應 14

第四節 中醫學未來發展展望(Prospec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CM)..15
一、中醫臨床 15 二、中醫理論 16

第二章 陰陽五行學說(The Theory of Yin-Yang and Five Elements).....19

第一節 陰陽學說(The Theories of Yin-Yang)..19
一、陰陽學說的主要內容 19 二、陰陽學說在中醫學中的具體應用 23
第二節 五行學說(The Theory of Five Elements).....25
一、五行學說的主要內容 25 二、五行學說在中醫學中的應用 28

第三節 陰陽、五行學說的關係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Yin-Yang Theory and Five Elements Theory)......30

第三章 藏象學說(Viscera-state Theory)..33

第一節 臟腑的生理功能(The Physiological Functions of Viscera)...33
一、五臟 33 二、六腑 43
三、奇恆之腑 44

第二節 臟腑之間的相互關係(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Zang and Fu Organs).........45
一、臟與臟之間的相互關係 45 二、腑與腑之間的相互關係 48
三、臟與腑之間的相互關係 48

第三節 氣、血、津液、神(Qi, Blood, Body Fluid and Vitality).........49
一、氣 49 二、血 51
三、津液 51 四、神 52
五、精、氣、血、津液、神的相互關係 52

第四章 病因、病機(Pathogenic Factors and Pathogenesis)...55
第一節 病因(Pathogenic Factors)........55
一、外感致病因素 55 二、內傷致病因素 59
三、其他致病因素 60

第二節 病機(Pathogenesis)............61
一、正邪相爭 61 二、陰陽失調 62
三、氣機失常 63

第五章 診法(Diagnostic Methods).......65

第一節 望診(Inspection)...........65
一、全身望診 65 二、局部望診 67
三、望排出物 68 四、望小兒指紋 69
五、望舌 69

第二節 聞診(Auscultation and Olfaction).......71
一、聽聲音 71 二、嗅氣味 72

第三節 問診(Interrogation)............72
一、問寒熱 73 二、問汗 73
三、問疼痛 73 四、問飲食口味 74
五、問睡眠 74 六、問二便 74
七、問小兒及婦女 75

第四節 切診(Pulse Feeling and Palpation).......75
一、脈診 75 二、按診 78

第六章 辨證(Differentiation of Syndrome)...........81

第一節 辨證的基本概念
(Basic Concept of Differentiation of Syndrome)...................81
第二節 主要的辨證方法
(Methods of Differentiation of Syndrome)........81
一、八綱辨證 82 二、臟腑辨證 85

第七章 治則與治法(Therapeutic Principles and Therapeutic Methods).........95

第一節 治則(Therapeutic Principles)..........95
一、預防為主 95 二、治病求本 95
三、正治反治 96 四、標本緩急 96
五、扶正祛邪 97 六、同病異治、異病同治 97
七、因時、因地、因人制宜 97

第二節 治法(Therapeutic Methods)..........98
一、內治八法 98 二、外治法 99

第八章 中藥與方劑(Chinese Medicine and Formulas)..............101

第一節 中藥基本知識(Basic knowledge of Chinese Medicine)............101
一、中藥與現代中藥 101 二、中藥的產地、採集、乾燥和貯存 101
三、中藥的炮製 101 四、中藥的性能 102

viii 中醫學
第二節 方劑基本知識
(Basic Knowledge of Formulas of TCM)............105
一、組方原則和組成變化 105 二、方劑的劑型 106
三、方劑的應用 106

第三節 中藥方劑的分類
(Classific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and Formulas)............106
第四節 常用中藥與方劑
(Commonly-used Chinese Medicine and Formulas).................107
一、解表藥和解表劑 107 二、祛風濕藥和祛風劑 112
三、祛濕藥和祛濕劑 114 四、清熱藥和清熱劑 119
五、消導藥和消導劑 127 六、瀉下藥和瀉下劑 130
七、化痰止咳藥和化痰止咳劑 133 八、溫裡藥和溫裡劑 137
九、理氣藥和理氣劑 140 十、理血藥和理血劑 143
十一、補益藥和補益劑 148 十二、平肝熄風藥和平肝熄風劑 159
十三、其他 162

中篇
常見證臨床辨證

Common Diseases

第九章 心腦系病證(Heart-Brain System Syndrome).........167

第一節 心悸(Palpitation)...............167
第二節 胸痺(Stagnation of Qi in Chest)...................169
第三節 不寐(Insomnia).................171
第四節 中風(Apoplexy)............173
第五節 眩暈(Vertigo)..................176
第六節 頭痛(Headache)..........178
第七節 中醫心腦系病證的現代研

(Modern Research on the Heart-Brain System Syndrome of Chinese Medicine).......181

第十章 肝膽系病證(Liver-Gallbladder System Syndrome)..............185

第一節 鬱證(Melancholia)...................185
第二節 脅痛(Hypochondriac Pain)......................187
第三節 黃疸(Jaundice)........................189
第四節 肝膽系疾病現代研究進展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Research on the Liver-Gallbladder System Syndrome)...............192

第十一章 脾胃系病證(Spleen-Stomach System Syndrome)...................195

第一節 嘔吐(Vomiting)......................195
第二節 胃脘痛(Gastralgia)....................197
第三節 洩瀉(Diarrhea)........................199
第四節 便秘(Constipation).....................202
第五節 中醫脾胃學說的現代研

(Modern Research on the Spleen-Stomach Theory of Chinese Medicine)..................204
第十二章 肺系病證(Lung System Syndrome)....................207

第一節 咳嗽(Cough)...................207
第二節 喘證(Syndrome Characterized by Dyspnea).............209
第三節 中醫肺系疾病的現代研究

(Modern Research on the Lung System Syndrome of Chinese Medicine).................211

第十三章 腎系病證(Kidney System Syndrome)..................213

第一節 淋證(Gonorrhea)......213
第二節 水腫(Dropsy).............215
第三節 腰痛(Lumbago)..................217
第四節 中醫有關腎的現代研究進展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Research on the Kidney of Chinese Medicine)..................219

第十四章 其他病證(Other Syndrome).............221

第一節 內傷發熱(Fever due to Internal Injury)..........221
第二節 消渴(Diabetes)...............223
第三節 癥瘕積聚(Mass in Abdomen).................225
第四節 月經不調(Irregular Menstruation)................227
第五節 痺證(Arthralgia-Syndrome)....................229
第六節 痺證與現代醫學研

(Arthraligia-Syndrome and Modern Medical Research)......................231

下篇
針灸推拿學

Acupuncture-Moxibustion and Chinese Massage

第十五章 經絡(The Channels and Collaterals)...............235

第一節 經絡概論(General Outline of the Channels and Collaterals)..............235
一、經絡系統的組成 235 二、經絡的功能和臨床應用 236

第二節 十四經脈(The Fourteen Channels)............237
一、手太陰肺經 237 二、手陽明大腸經 237
三、足陽明胃經 238 四、足太陰脾經 239
五、手少陰心經 239 六、手太陽小腸經 239
七、足太陽膀胱經 240 八、足少陰腎經 240
九、手厥陰心包經 241 十、手少陽三焦經 241
十一、足少陽膽經 241 十二、足厥陰肝經 242
十三、督脈 243 十四、任脈 243

第十六章 腧穴(The Acupoints)...............245

第一節 腧穴總論(The Acupoints Introduction)...............245
一、腧穴的分類 245 二、腧穴的治療作用 245
三、特定穴 245 四、腧穴定位法 245

第二節 常用腧穴(Common Points)................247
一、手太陰肺經穴 247 二、手少陰心經穴 248
三、手厥陰心包經穴 248 四、手陽明大腸經穴 248
五、手太陽小腸經穴 249 六、手少陽三焦經穴 249
七、足太陰脾經穴 249 八、足少陰腎經穴 250
九、足厥陰肝經穴 250 十、足陽明胃經穴 250
十一、足太陽膀胱經穴 251 十二、足少陽膽經穴 252
十三、督脈 252 十四、任脈 253
十五、經外奇穴 253

第十七章 刺灸法(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255

第一節 毫針刺法(Needling Methods)...................255
一、針刺前的準備 255 二、毫針刺法 255

第二節 灸法(Moxibustion)...........................257
一、灸用原料 257 二、灸法的作用 257
三、適應證 257 四、灸法的分類 257
五、注意事項 258

第三節 耳針(Ear Acupuncture Therapy).................258
一、耳廓表面的解剖名稱 258 二、耳穴的分布規律 259
三、常用耳穴 259 四、耳針的適應證 259
五、選穴方法 260 六、操作方法 260
七、注意事項 260

第十八章 針灸治療(Acupuncture Treatment)......................261

第一節 概述(Outline)...................261
一、針灸治療原則 261 二、針灸處方 261

第二節 常見病證的針灸治療(Acupuncture Therapy of Common Diseases)...................262
中風 262 頭痛 262
面癱 263 腰痛 263
失眠 263 胃痛(附:呃逆)264
痛經 264 痺經(附1:落枕 附2:坐骨神經痛)264

第十九章 推拿(Chinese Massage).........267

第一節 推拿的基礎知識(Basic Knowledge of Chinese Massage)..................267
一、推拿的作用原理 267 二、推拿的基本原則 268

第二節 推拿手法簡介(Commonly-used Manipulations)........269
一、一指禪推法 269 二、擺動類 269
三、摩擦類 270 四、振動類 271
五、擠壓類 271 六、叩擊類 271
七、運動關節類 272
附錄一:方劑................275
附錄二:專業詞彙 英漢對照..................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