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人格障礙:與困難個案工作的互動策略(Understanding for Personality Disorders 10/e)

800-009C/9789863682684

ISBN
9789863682684
作者/出版社
*潘金嘉 / 合記
出版年代/版次
2019/1

定價NT$ 300
NT$ 270
數量

重量:0.4kg  頁數:160  裝訂:平裝 開數:23 x 17 cm 印刷:單色

監修:林耿立

圖:2

簡介:

這是一本探討人格障礙的專書,全書提供八種人格障礙類型,內容以淺顯的文字敘述,再輔以具體的案例說明,一步一步帶領讀者理解人格障礙個案的心理運作模式,並歸納出相對應的適當互動方式。本書所強調的是先理解再互動的觀念,不僅有助於醫師、治療師、心理師、社會工作師及個案管理師等專業人士與個案建立適當關係,同時也可以作為一般大眾提供支持與關心人格障礙個案的策略。

審閱序:

        人格障礙在身心科領域是相當常見的診斷,但對於一般民眾來說,這是一個陌生的詞彙。這是因為國人對於「人格障礙」的想法,就其字面來說,這是一種個性上的問題,似乎會令人產生一種無藥可救的擔心。這是相當常見的現象,國人常知道憂鬱症或焦慮症等,這些都有藥物可介入處理,但是人格障礙卻是長期形成的狀態,實際上藥物對障礙產生的影響是有限的,最理想的治療建議是將藥物和心理諮商並行,這在臨床研究上是長期有療效的組合。

        德國Rainer Sachse教授在人格障礙的處置上,具有數十年的實務諮商經驗,在我有幸為此本書寫審閱序時,我感到相當榮幸及開心。這是由於精神醫學不論是書籍或是臨床,過去乃是美國主導居多。這一次透過本書可以用歐洲大陸的觀點來看人格障礙或是精神疾病,這是因為不論從人文或診斷系統來看,歐洲大陸與美國系統在看待人格障礙還是有所差異。Rainer Sachse教授提出人格障礙其實是一種「關係障礙」,這種觀點我相當認同。在我所接觸的不少臨床個案裡,除了DSM-IV之第一軸診斷外,通常也常常隱藏著之前人格障礙診斷,現版DSM-V已不再使用。換言之,臨床的個案來門診就醫,除了有「疾病(disease/disorder)」此種狀態(state)外,還有長期存在的特質(trait)。這種情況是會造成家屬認知上的混淆,因此醫生在診斷的時候可多花些時間了解如當時的憂鬱症或PTSD (一種狀態),在其背後有否長期存在的人格障礙(一種長期存在的特質),這對於個案本身的治癒上會有所幫助。

        Rainer Sachse教授在本書裡不論是從理論上或是對家屬或專業助人者所陳述的人格障礙的概念,都看得出細膩的文字底下,對於人格障礙個案的去污名化,著實表現出「人格障礙不是病態」的精神。另外,書中也舉出不少臨床案例,幫助一般對人格障礙不甚熟悉的人有較多的了解,甚至有一種真實到貼近你我的生活經驗裡。身為身心科醫生的我,對於此本書未來對專業助人者或是相關的家屬,建議可多閱讀此本書,讓我們能以不同角度看待「關係障礙」,這些症狀背後都有著它代表的意義,試著了解這些意義,那麼原本僵化的互動模式將會被重新解構而達到平衡的關係狀態。

        本診所在參與心理專業書籍的德文翻譯過程裡,有助於我們從不同角度來看,而非以美國系統角度,這是可以增加一般精神科醫師、心理師或一般讀者的視野。我要感謝合記出版社引進歐洲書籍,才能有機會讓潘心理師參與德文心理及精神醫學的專業書籍之翻譯。

林耿立 謹識

2018年09月03日

於台北市松德精神科診所

譯者序:

        在台灣我是臨床心理師,前往德國念書前,因工作之故,接觸不少名義上是罹患憂鬱或焦慮症但檯面下有著第二軸身心科診斷的個案。人格障礙的心理社會面向一直讓我深深著迷,那是一種每個人在很早就形成的性格。回想起研究所畢業後,我第一次接觸的人格障礙是邊緣型人格障礙,那種只有在修課才看得到的案例,讓我因擔任邊緣型人格障礙團體治療的觀察記錄員,而有機會了解這一類型障礙的真實人際互動行為。直到我工作第六年後,想出國學習及了解人格障礙相關的研究,於是我選擇到德國海德堡大學就讀。

        Rainer Sachse教授是系上在提供心理治療專業領域上相當有名的學者,他在1999年出版了《人格障礙:改善失功能互動模式的心理治療》一書,本書是他的第13本跟人格障礙有關的著作。基於此,當我有幸在德國念書之際,想將本書對人格障礙的見解和實務性作法帶回台灣。如同萊納.薩克塞教授所提的概念─人格障礙是一種關係障礙,人格障礙對生活的影響可能小至親朋好友關係,大至醫療院所或其他助人機構的人際關係。因此,若是讓周圍的人先對其產生某種程度的了解,對於這一類型個案是否有機會降低互動關係上的衝突呢?

        近幾年邊緣型人格障礙常見和社會新聞的恐怖情人劃上等號後,讓一般大眾開始對除了憂鬱症和焦慮症以外的診斷名稱開始產生好奇。在身心科診所執業期間,常見一般民眾好奇自己是否有其他人格障礙存在,而前來諮詢或評估,以釐清人際關係受阻的疑慮。這樣的現象對台灣是很好的發展,這是因為民眾開始有了這樣的認知,積極想找尋適合的方法,改善自己和他人的關係。我在翻譯完Rainer Sachse教授的《解析人格障礙:與困難個案工作的互動策略》之後,更清楚知道對人格障礙的認識不應只有助人工作者而已,還應擴及到個案周圍所接觸的任一位對象身上,甚至更希望此刻對人格障礙開始好奇的您也可以藉著這本將專業知識深入淺出介紹的書籍,能一起對身旁有這性格困擾的親朋好友試著摸索適合的溝通及互動模式。人格障礙不應該在大眾眼裡是一種診斷名稱,更希望藉由此書將它變成改變關係的開始。

金嘉

2018年08於台北

目錄:

本書目標        x

Chapter 1        人格障礙是關係障礙    1

        一、人格障礙不是病態        3

        二、關係障礙個案的行為模式    8

        三、行為困擾何時成為障礙?    12

        四、什麼時候診斷是有幫助的,又是什麼時候診斷變得受限?      15

Chapter 2        我們可以如何了解人格障礙呢?        19

        一、雙重行為調節模式        19

        二、動機層之需求滿足        21

        三、基模層中的生命假設    23

        四、表演層中的操弄行為    25

        五、透過影像和指令而產生的自我樣貌    28

        六、測試:為何個案要測試他們的治療師呢?        30

Chapter 3        人格障礙個案的特徵    33

        一、自我協調(Ich-Syntonie):個案將個人經驗內化的過程     33

        二、自我呈現(Repräsentation):為何個案未將自己視為

問題的一部分        35

        三、低的改變動機是合乎常理的現象        39

        四、個案多數不是因為人格障礙而接受治療    41

        五、人格障礙個案是會受到關係驅使而具有改變的動機        43

        六、表演層中的混亂    46

        七、專業助人者在日常情境所提供的治療工作        48

Chapter 4        治療的機會和策略        51

        一、對動機層的互補性:滿足願望和找出不足之處        51

        二、表演層的互補性:關係親近和疏遠的問題        53

        三、面質表演層一治療上必須做的事情    55

        四、互補性和面質是相依相存    57

Chapter 5        通過個案的測試    59

        一、替代行為的建立與強化        59

        二、治療師的個人態度        61

Chapter 6        每一種人格障礙的特性        63

        一、自戀型人格障礙(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      63

        二、戲劇型人格障礙(Histrionic Personality disorder) 75

        三、依賴型人格障礙(Dependent Personality disorder)       85

        四、畏避型人格障礙(Avoidant Personality disorder)  94

        五、被動攻擊人格障礙(Passive-Aggresive Personality disorder)       98

        六、孤僻型人格障礙(Schizoid Personality disorder)   105

        七、妄想型人格障礙(Paranoid Personality disorder)  111

        八、強迫型人格障礙(Obsessive-Compulsive Personality disorder)    117

Chapter 7        家屬諮詢的提供    125

        一、家屬的情況    125

        二、家屬能改變什麼呢?    127

        三、治療師能如何幫助家屬呢?        128

Chapter 8        團隊的合作    131

參考文獻        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