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NF本體感覺神經肌肉誘發術:重建動作模組的實務指引(PNF in Practice: An Illustrated Guide 4/e)

462-031C/9789863682189

ISBN
9789863682189
作者/出版社
*白凱瑩/合記
出版年代/版次
2018/1

定價NT$ 850
NT$ 765
數量

重量:0.7Kg 頁數:328  裝訂:平裝  開數:26 x 19 cm   印刷:彩色

表:33
圖:656

新書簡介:
本體感覺神經肌肉誘發技巧是新世代所關注的議題,目前在許多國家都已有專業師資授課的認證訓練課程。是故,本書藉由本體感覺神經肌肉誘發原則的詳述及引用大量彩圖詮釋臨床技巧的二大特色,來說明本體感覺神經肌肉誘發技巧的完整操作流程及動作模組,書中並結合個案的介入應用,如墊上運動、步態和自我照護等資訊。這是一本臨床實務技巧的操作指引及課程教材,閱讀本書且實際練習,讀者不僅可提升學習成效並加強PNF的專業性技巧。

前言:
        本體感覺神經肌肉誘發技巧(Proprioceptive neuromuscular facilitation, PNF)是治療的哲學與概念,不受時間限制且持續成長。本書第四版中有完整的回顧、全彩的圖表和圖片與人性化的版面設計,並整合最新發展動態,以期能與時俱進。第一章是新的章節,描述本體感覺神經肌肉誘發技巧的概念在近代整合治療中的定位。
           從1940年起,本體感覺神經肌肉誘發技巧已成為在物理治療領域最廣為人所知的治療概念之一。Kabat博士與Margaret (Maggie) Knott 在1947年移居加州凡里約,開始持續地宣揚與發展這樣的治療技巧,1953年Dorothy Voss加入團隊,Maggie 和 Dorothy 就開始著手書寫第一本本體感覺神經肌肉誘發技巧書籍,並於1956年出版。
           最早,本體感覺神經肌肉誘發技巧這樣的介入方式,主要是應用在多發性硬化症和小兒麻痺的個案,隨著經驗累積,越來越清楚這樣的治療方式對於大部分的個案來說都是有效的。如今,已廣泛使用在神經個案、外傷或骨科個案身上。
           從1950年代開始,在瓦列霍(Vallejo)會舉行為期3個月及6個月的本體感覺神經肌肉誘發技巧課程,物理治療師從全世界蜂擁而至,特地來到此地學習本體感覺神經肌肉誘發技巧的概念和實際應用方法。此外,Knott 和Voss 也曾到美國及世界各地舉辦介紹此概念的課程。
           當1978年Maggie Knott 去世後,她在瓦列霍的工作由 Carolyn Oei Hvistendahl接手,在Oei Hvistendahl之後由Hink Mangold接任本體感覺神經肌肉誘發技巧計畫的主持人。Tim Josten 為現階段的負責人, Sue Adler、Gregg Johnson和Vicky Saliba 也接續Maggie在本體感覺神經肌肉誘發技巧的導師工作,Sue Adler 甚至成立國際本體感覺神經肌肉誘發學會(IPNFA) 進行進階的課程和師資訓練。
           作者特別感謝國際本體感覺神經肌肉誘發學會所有傑出會員的參與,並期許這本書能激勵其他人接棒。
           本體感覺神經誘發技巧概念的發展已被全世界所關注,現在許多國家已有專業師資授課的認證訓練課程,也有許多其他傑出的書籍闡述本體感覺神經肌肉誘發技巧的方法。然而,我們認為仍有必要用文字與圖片作完整全面的臨床技巧介紹,此書應該做為臨床指引和使用參考,並可結合讀者現有書籍使用。
           本書包含本體感覺神經肌肉誘發技巧的操作流程、技巧和動作模組,這些在個案身上介入的應用也會在書中探討,特別是墊上運動、步態和自我照護。這本書強調二個面向:一、對於本體感覺神經肌肉誘發技巧原則的理解。二、更多藉由圖片而不是文字去理解動作模組與活動。實踐本體感覺神經肌肉誘發技巧的應用技巧,不應只停留在書中,我們建議學習者,結合閱讀與操作練習,甚至在熟練的臨床工作者協助下,完成個案治療。
           動作是我們與環境互動的方式,這樣的互動建立在動作學習的基礎上。動作學習原則的整合包含徒手與非徒手介入的過程;也包含功能性目標導向活動和獨立自主。治療師應該專注於激發個案的潛能,讓個案恢復到最佳功能狀態。特別是動作控制第一期和認知期,治療師的徒手誘發技巧將成為有利工具,幫助個案達到各項目標,包含在國際健康功能與身心障礙分類(ICF)模型中的身體結構、活動與參與層次。
           在全新修訂的第四版,包含國際健康功能與身心障礙分類模型的原則、動作學習和動作控制(從徒手到非徒手介入)並整合最新的本體感覺神經肌肉誘發技巧的評估和治療。在「日常生活活動」這個章節中,使用更多的彩色圖片和深入的文字延伸介紹,全新的設計和排版將本體感覺神經肌肉誘發技巧的概念、基礎流程和動作模組更完整的表達,本書提供一個系統化和更加容易的方式,幫助學習並實際應用到臨床治療上。
           特別對以下人員表達謝意:
           感謝物理治療師同事Adelante的指導和Hoensbroek復健中心(荷蘭),以提供書中動作示範的同事Lisan Scheepers,和提供插畫的Ben Eisermann。
           感謝我們的同事Laurie Boston(瑞士的本體感覺神經肌肉誘發術的講師)全力協助校對手稿與翻譯內容。
           也非常感謝我們的同事,本體感覺神經肌肉誘發技巧的講師群,與國際本體感覺神經肌肉誘發學會(IPNFA)的協助,並分享知識和教學經驗。
           最重要的是,我們想感謝我們的個案,如果沒有他們,這本書不可能出現。
致導師和朋友的Maggie Knott
獻給她的個案,
獻給她的學生,
是專業上的先驅
Maggie Knott

S.S. Adler, D. Beckers, M. Buck
June 2013

目錄:
1       介紹 1
1.1     現代整體治療本體感覺神經肌肉誘發技巧的概念 2
1.2     本體感覺神經肌肉誘發技巧:定義、原理及神經生理學基礎 11
1.3     學習測驗:問題與討論 12
           延伸閱讀 12
           參考文獻 12

2       基本誘發流程 15
2.1     阻力最佳化 17
2.2     輻射及增強 18
2.3     觸覺刺激(徒手接觸) 18
2.4     身體姿勢與身體力學 22
2.5     口語刺激(口令) 22
2.6     視覺刺激 23
2.7     牽引與關節迫近 24
2.8     牽拉 25
2.9   動作時序 26
2.10  動作模組 27
2.11  學習測驗:問題與討論 27
           延伸閱讀 30
           參考文獻 30

3       治療技巧 33
3.1     介紹 34
3.2     節律性起始 34
3.3     結合等張收縮 35
3.4     拮抗肌反轉收縮 37
3.5     反覆性伸展(反覆性收縮) 43
3.6     收縮-放鬆 45
3.7     固定-放鬆 47
3.8   動作複製 49
3.9   本體感覺神經肌肉誘發技巧和目的 49
3.10  學習測驗:問題與討論 50
           延伸閱讀 50
           參考文獻 51

4       個案治療 53
4.1   介紹 54
4.2   評估 54
4.3   假說 55
4.4     測試損傷和活動受限的因果關係 55
4.5   治療目標 55
4.6   治療計畫與治療設計 56
4.7   重新測試損傷的因果關係與活動受限 58
4.8   治療範例 58
4.9   學習測驗:問題與討論 60
           延伸閱讀 60
           參考文獻 61

5       誘發的動作模組 63
5.1     介紹 64
5.2     本體感覺神經肌肉誘發技巧的動作模組 64
5.3     學習測驗:問題與討論 66
           延伸閱讀 68
           參考文獻 68

6       肩胛與骨盆 69
6.1     介紹 70
6.2     應用 70
6.3     基本流程 70
6.4     肩胛對角線 72
6.5     骨盆對角線 79
6.6   對稱、交替及非對稱運動 85
6.7     學習測驗:問題與討論 88
           延伸閱讀 88
           參考文獻 88

7       上肢 89
7.1     簡介 91
7.2     基本流程 91
7.3     屈曲-外展-外轉 93
7.4     伸直-內收-內轉 99
7.5     屈曲-內收-外轉 105
7.6   伸直-外展-內轉 111
7.7     推進及縮回的組合 117
7.8     雙側上肢動作模組 119
7.9     改變個案位置 121
7.10  學習測驗:問題與討論 125
           延伸閱讀 125

8       下肢 127
8.1     介紹 128
8.2     基本流程 128
8.3     屈曲-外展-內轉 130
8.4     伸直-內收-外轉 136
8.5     屈曲-內收-外轉 142
8.6     伸直-外展-內轉 146
8.7     雙腿的動作模組 152
8.8     改變個案位置 155
8.9     學習測驗:問題與討論 162
           參考文獻 162

9       頸部 163
9.1     介紹 164
9.2     基本流程 164
9.3     適應症 166
9.4     向左屈曲、向右伸直 166
9.5   頸部帶動軀幹 171
9.6     學習測驗:問題與討論 175
           參考文獻 176

10    軀幹 177
10.1  介紹 178
10.2治療流程 178
10.3 砍柴及抬起動作模組 179
10.4 雙側下肢動作模組帶動軀幹 185
10.5 結合動作模組帶動軀幹 190
10.6  學習測驗:問題與討論 190
           參考文獻 192

11    墊上運動 193
11.1  介紹:為什麼要做墊上運動 194
11.2  基本流程 195
11.3  技巧 195
11.4  墊上運動 195
11.5  墊上運動的個案討論 231
11.6  學習測驗:問題與討論 236
           延伸閱讀 236
           參考文獻 236

12    步態訓練 237
12.1  介紹:行走的重要 238
12.2  正常步態的基本介紹 238
12.3  步態分析:觀察及徒手評估 242
12.4  步態訓練理論 243
12.5  步態訓練的流程 244
12.6  步態的訓練 245
12.7  步態訓練的個案討論 268
12.8  學習測驗:問題與討論 274
           延伸閱讀 274
           參考文獻 274

13    生理機能 275
13.1  介紹 276
13.2  顏面肌肉 276
13.3  舌部動作 286
13.4  吞嚥功能 286
13.5  語言障礙 288
13.6  呼吸 288
13.7  學習測驗:問題與討論 291
           延伸閱讀 291

14            日常生活活動 293
14.1  介紹 294
14.2  轉位 296
14.3  穿脫衣服 297
14.4  學習測驗:問題與討論 300
           延伸閱讀 300

15  學習測驗:問題與答案 301

附錄 307
           詞彙表 308
           索引 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