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子醫學:原理與技術

306-008C/9789861265155

ISBN
9789861265155
作者/出版社
*王榮福 / 合記
出版年代/版次
2008/1

定價NT$ 350
NT$ 315
數量
庫存不足

頁數:224    裝訂:平裝  開數:16K  印刷:黑白

作(譯)者: *王榮福.林俊良.陳煥武

簡介:
「核子醫學原理與技術」一書,著重建立核子醫學的基礎概念,以深入淺出的方式闡述神經、心血管、內分泌…等系統之檢查原理與方法、診斷重點及臨床應用,並輔以大量影像圖片、納入相關醫學影像檢查、分析技術與治療方法的客觀比較,讓讀者更易於理解並清楚掌握各種檢查技術之特性,進而提升辨識判讀能力,實為醫學院核醫課程與臨床醫師訓練之首選教材。

序:
自從1896年Becquerel發現鈾鹽的放射性,人類首次認識了放射性核種。到今天的和平時代,放射性核種已廣泛應用於生物醫學的基礎研究和臨床實踐,為醫學科學的發展和人類的健康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經過一代代科學工作者的努力,核子醫學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今天核子醫學在功能測定、體外放射分析、放射性核種造影、放射性核種治療、實驗核子醫學和核子藥學等方面已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特別是將分子生物學和核子醫學放射性核種示蹤技術相結合產生的分子核子醫學之崛起,確定了核子醫學在分子影響學中的重要地位。
在大陸地區老、中、青三代核子醫學工作者幾十年的共同努力下,歷經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發展過程,不論規模或水準都得到了良好的發展,在某些領域已達到或接近國際先進水準。當然大陸地區核子醫學的整體水準參差不齊,對核子醫學的認識有待於進一步的提升,這就需要我們積極地宣傳和普及核子醫學的知識。
儘管近年來《核子醫學》教材不斷問世,但在有限的教學時數內如何將核子醫學知識系統地、全面地傳授給醫學本科生,讓他們學好核子醫學,真正運用核子醫學的新技術、新療法向人類疾病做對抗,為病人解除痛苦,這仍是核子醫學教學改革急欲解決的問題。這本教材《核子醫學─原理與技術》由北京大學、首都醫科大學、哈爾濱醫科大學、天津醫科大學等院校及部分外校多年從事核子醫學教學的優秀教師聯合編寫,反映了當今新醫學教育理念、思維和方法,內容全方位而精煉,注重實用。
全書著重於介紹臨床核子醫學,既增加核子醫學的新技術、新療法,又淘汰陳舊不實用的內容,實踐21世紀教材的創新性。本書在大多數章節中增加了相關的醫學影像學檢查和其它治療方法的客觀比較,是本書值得讚許的獨到之處。與其它教科書相比,本書簡明扼要,具有良好的科學性、新穎性和實用性。因此,它是一本難得的核子醫學教科書,也可作為非核子醫學專業的各科大陸地區醫師再教育的參考書。
本書絕大部分編者均在教學醫院從事核子醫學醫、教、研工作,具有豐富的教學實踐經驗,內容又經多位專家反覆認真地審定,保證內容品質。
預祝這本由北京大學第一臨床醫學院王榮福教授主編的醫學本科教材《核子醫學─原理與技術》的問世,能得到大陸地區核子醫學同業和醫學界同仁、朋友們的欣賞,為推動和促進大陸地區核子醫學事業的發展而做出貢獻。

王世真      
2003年元月13日

目錄:
第一章 總論
第一節 核子醫學的定義、內容和特點1
第二節 放射性藥物2
第三節 核子醫學儀器6
第四節 核子醫學診斷與治療原理10
第五節 核子醫學發展與展望14
第二章 核物理與游離輻射生物效應及防護
第一節 核物理17
第二節 游離輻射生物效應及防護23
第三章 神經系統
第一節 腦血流灌注斷層造影及局部腦血流量測定29
第二節 腦部代謝斷層造影33
第三節 神經傳遞物質和受體造影35
第四節 放射性核種腦血管造影38
第五節 腦脊髓液造影39
第六節 與相關影像學檢查比較41
第四章 心血管系統
第一節 心室造影及心功能測定43
第二節 心肌灌注造影49
第三節 18F-FDG心肌代謝造影 56
第四節 急性心肌梗塞病灶造影58
第五節 心臟神經受體造影60
第六節 與相關影像學檢查比較61
第五章 腫瘤與炎症
第一節 腫瘤非特異性造影63
第二節 腫瘤代謝造影66
第三節 腫瘤放射免疫造影與放射免疫導向手術70
第四節 腫瘤受體造影72
第五節 腫瘤基因表現造影74
第六節 腫廇前哨淋巴結造影75
第七節 炎症造影76
第八節 與相關影像學檢查比較79
第六章 內分泌系統
第一節 甲狀腺功能測定及甲狀腺造影81
第二節 副甲狀腺造影89
第三節 腎上腺造影91
第四節 與相關影像學檢查比較95
第七章 骨骼系統
第一節 骨造影97
第二節 骨礦物質含量及骨質密度測定103
第三節 骨造影與相關影像學檢查比較106
第八章 泌尿生殖系統
第一節 腎圖檢查107
第二節 腎動態造影111
第三節 腎小球濾過率及有效腎血漿流量的測定113
第四節 腎臟檢查的介入試驗115
第五節 腎靜態造影117
第六節 膀胱輸尿管逆流造影118
第七節 陰囊造影120
第八節 放射性核種子宮輸卵管造影120
第九節 與相關影像學檢查比較121
第九章 呼吸系統
第一節 肺灌注造影123
第二節 肺通氣造影125
第三節 133Xe通氣造影127
第四節 臨床應用128
第五節 下肢靜脈造影132
第六節 與相關影像學檢查比較134
第十章 消化系統
第一節 肝臟造影137
第二節 肝膽道造影140
第三節 消化道造影143
第四節 唾液腺造影145
第五節 上消化道功能測定和造影145
第六節 呼氣試驗148
第七節 與相關影像學檢查比較149
第十一章 血液與淋巴系統
第一節 血容積測定153
第二節 紅血球壽命測定154
第三節 51Cr紅血球破壞部位測定 156
第四節 脾造影157
第五節 骨髓造影158
第六節 淋巴造影161
第七節 與相關影像學檢查比較164
第十二章 放射性核種治療
第一節 131I治療甲狀腺疾病165
第二節 放射性核種治療惡性骨轉移瘤172
第三節 32P治療真性紅血球增多症和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症174
第四節 放射性核種介入治療176
第五節 放射性核種敷貼治療180
第六節 放射性核種導向治療181
第七節 其它核種治療182
第十三章 體外放射分析
第一節 放射免疫分析185
第二節 免疫放射分析190
第三節 其它體外放射分析192
第四節 非放射性標誌免疫分析193
第五節 體外分析的臨床應用194
參考文獻197
索引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