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學表解記憶法:清楚的歸納表格.深入解析.化繁為簡.讓您記憶起來倍感輕鬆

080-068C/ 9789863680123

ISBN/ 9789863680123
作者/出版商 *唐志書/合記
出版年代/版次 2014/ 1

定價NT$ 350
NT$ 315
數量

重量:0.45kg 頁數:384  裝訂:平裝  開數:21cm*14.8cm 印刷:單色

簡介:
中藥學的藥物眾多龐雜,初學者常因欠缺有系統的整理而感到手足無措,不僅要硬記強背,更因毫無條理而無法融會貫通。本書改善了這個缺點,在每個章節先以圖表解析方式呈現,作內容概述和重點提示,接著將相似藥物作歸類整理、比較分析,使研習者能更快速地學習和加強記憶。此外,本書針對準備中醫各類考試的考生,歸納了【藥物特點】、【常見考點】和【藥物功用鑑別】等重點,更易具體掌握各味中藥特性。它不但可作為認識中藥學的入門讀物,同時亦可作為教學輔助教材。


前言:
中藥學是根據傳統中醫藥基礎理論,結合臨床實踐而用於防病治病的中藥基本理論、基本知識的一門學科。專門研究中藥基本理論和中藥來源、產地、採集、炮製、性能、功效、配伍禁忌及臨床應用規律等,它是中醫學各專業的專業基礎課,也是架構於中醫基礎理論及臨床各科之間的橋樑,是中醫學課程體系中的基礎學科,是中醫、中藥專業本科畢業考試、中國大陸研究所入學綜合考試、執業醫師資格考試、執業藥師資格考試的考試科目。但其內容龐雜,較缺乏邏輯關係,難以學習記憶,因此充分掌握的難度非常高。
有鑑於此,我們以中國大陸所規劃的教材《中藥學》為藍本,編寫了《中藥學表解記憶法》,緊扣教學大綱,按照《中藥學》原文順序,對《中藥學》的主要內容,進行歸納分析,以圖表解析為主,使其內容通俗易懂,理論條理清晰又不至於呆板,可起舉一反三之效,以期提高學習者的學習興趣,方便理解,加深對《中藥學》理論的掌握和運用。
本書按中藥功效分類,全書共28章,總論7章,各論21章。先總論後各章,總論重點介紹中藥基本理論和中藥來源、產地、採集、炮製、性能、配伍、用藥禁忌和劑量用法等內容,各論部分由【內容概要】、【重點內容】和藥物功效和應用組成,全書編寫【內容概要】高度概括每章節學習的內容和要求;【重點內容】介紹每章節應重點掌握內容和總體規律,使學習者對每章內容有整體系統的認識;藥物功效和應用中每味中藥用圖表的形式,呈現藥性、功效和應用;每味藥後的【藥物特點】,進一步強化學生對重點內容的瞭解,提高學生應試能力;【常見考點】是歷年各類考試主要內容,可指導學生掌握重點;【藥物功用鑒別】將功效相近的藥物對比分析,便於理解和掌握;每章最後附歸類比較表,對整章藥物歸納分析,比較異同,便於複習和強化理解。本書可作為《中藥學》教學參考材料,亦可作為學習《中藥學》的入門讀物。
此書是我們多年來學習、研究、傳授《中藥學》的心得體會,但因學識所限,時間倉促,疏漏缺點在所難免,懇請專家同道和廣大師生批評指正,以便今後修改完善。

編者
2009年8月
繁體校訂序
我們在歷代傳承的中醫醫藥典籍中獲得滋養、得到經驗,也學習到前人與時俱進、精益求精的態度,在朝代版圖的變更、人口遷移、環境、貿易和交通等因素,增加了藥物種類極大化並豐富藥材的來源,而中醫醫學的進步,例如傷寒論、溫病學、寒涼學派、補土學派、攻下學派、養陰學派等,推陳出新之下,對於用藥知識更精準,藥理分類亦更為清晰。
看到前人勇於挑戰過去,發現和創新中藥學,我們也應有新的變革和學習方式,迎向新時代的挑戰。在二十一世紀中藥學面臨的最大挑戰,是如何將中藥學國際化,其中包括中藥藥理和藥性的分類標準化,就如同西藥的藥理學一般,按藥理作用模式作分類,相同藥理作用模式的藥物,其治療適應症就應該相同,這本中藥學的編寫方式完全注意到了這個問題,儘可能地讓讀者可以一目瞭然,依藥理作用模式來認識中藥。
中藥學的藥物眾多龐雜,大多書籍編輯是以個別藥物作介紹,對新研習者非常艱辛,需硬記強背,要不然常會學習得相當混雜、毫無條理而無法融會貫通。這本書改善了這個缺點,每一個章節先用圖表分類,作內容概述和重點提示,讓讀者一開始就對該章節藥物的藥理分類作基本認識,透過表格再把相似藥物作歸類整理、比較分析,使研習者能更快速地學習和加強記憶,在很短時間內,研習者就可以系統性分辨藥物藥理。
《中藥學表解記憶法》編排得很具創新性和科學性,閱讀起來很輕鬆,對研習者來說,事半功倍,極力推薦給學習中藥學的讀者研讀。

俞篤文 謹識
嘉南藥理科技大學藥學系助理教授

目錄:
緒論       1
第一章  中藥的起源和中藥學的發展      2

第二章  中藥的產地與採集      7
第一節 產地        7
第二節 採集        9

第三章  中藥的炮製  11
第一節 炮製的目的    11
第二節 炮製的方法    12

第四章  中藥的性能  15
第一節 四氣        16
第二節 五味        19
第三節 升降浮沉        25
第四節 歸經        23
第五節 毒性        27

第五章  配伍      33

第六章  用藥禁忌      36

第七章  中藥的劑量與用法      39

第八章  解表藥  44
第一節 發散風寒藥    45
麻黃        46/       桂枝        46/       紫蘇       47/       生薑        48/       香薷        49
荊芥        49/       防風        50/       羌活        51/       白芷        52/       細辛        52
藳本        53/       蒼耳子    54/       辛夷        55                          
第二節 發散風熱藥    56
薄荷        57/       牛蒡子    58/       蟬蛻        59/       桑葉        59/       菊花        60
蔓荊子    60/       柴胡        61/       升麻        61/       葛根        62          

第九章  清熱藥  64
第一節 清熱瀉火藥    66
石膏        67/       知母        67/       蘆根        68/       天花粉    69/       竹葉        69
淡竹葉    70/       鴨趾草    70/       梔子        70/       夏枯草    71/       決明子    71
穀精草    72/       密蒙花    72/       青葙子    73                          
第二節 清熱燥濕藥    74
黃芩        75/       黃連        76/       黃柏        76/       龍膽        77/       秦皮        78/       苦參        78
第三節 清熱解毒藥    79
金銀花    80/       連翹        81/       穿心蓮    82/       大青葉    82/       板藍根    83
青黛        83/       貫眾        84/       蒲公英    84/       紫花
地丁        85/       野菊花    85
重樓        86/       拳參        86/       漏蘆        86/       土茯苓    87/       魚腥草    87
金蕎麥    88/       大血藤    88/       敗醬草    89/       射干        89/       山豆根    90
馬勃        90/       青果        90/       錦燈籠    91/       金果欖    91/       木蝴蝶    91
白頭翁    92/       馬齒莧    92/       鴉膽子    92/       地錦草    93/       委陵菜    93
翻白草    93/       半邊蓮    94/       白花蛇舌草    94/       山慈菇    94/       熊膽        95
千里光    95/       白蘞        96/       四季青    96/       綠豆        96/       生地黃    99
第四節 清熱涼血藥    99
玄參        100/     牡丹皮    101/     赤芍        101/     紫草        102/     紫草        107
水牛角    102                                                                
第五節 清虛熱藥        103
青蒿        104/     白薇        105/     地骨皮    105/     銀柴胡    106/     胡黃連    106

第十章  瀉下藥  108
第一節 攻下藥    109
大黃        110/     芒硝        111/      番瀉葉    112/     蘆薈        112

第二節 潤下藥    113
火麻仁    113/     郁李仁    114/     松子仁    114
第三節 峻下逐水藥    114
甘遂        115/     京大戟    116/     芫花        116/     商陸        117/     牽牛子    117
巴豆        118/     千金子    119/                                            

第十一章  祛風濕藥  120
第一節 祛風寒濕藥    121
獨活        122/     威靈仙    123/     川烏        123/     蘄蛇        124/     烏梢蛇    125
木瓜        126/     蠶沙        126/     伸筋草    127/     尋骨風    127/     松節        127
海風藤    128/     青風藤    128/     丁公藤    128/     昆明山海棠    129/     雪上一枝蒿    129
路路通    129                                                                

第二節 祛風濕熱藥    130
秦艽        131/     防己        132/     桑枝        132/     豨薟草    133/     臭梧桐    133
海桐皮    134/     絡石藤    134/     雷公藤    135/     老鸛草    135/     穿山龍    135
絲瓜絡    136                                                                

第三節 祛風濕強筋骨藥    136
五加皮    137/     桑寄生    138/     狗脊/   138/     千年健    139/     雪蓮花    139
鹿銜草    140/     石楠葉    140                                                

第十二章  化濕藥      141
藿香        142/     佩蘭        143/     蒼朮        143/     厚朴        144/     砂仁        144
豆蔻        145/     草豆蔻    146/     草果        146                         

第十三章  利水滲濕藥      147
第一節 利水消腫藥    148
茯苓        149/     薏苡仁    149/     豬苓        150/     澤瀉        151/     冬瓜皮    151
玉米鬚    151/     葫蘆        152/     香加皮    152/     枳椇子    152/     澤漆        153
螻蛄        153/     薺菜        153                                         

第二節 利尿通淋藥    154
車前子    155/     滑石        155/     關木通    156/     通草/   157/     瞿麥        157
萹蓄        157/     地膚子    158/     海金沙    158/     石韋/   159/     冬葵子    159
燈心草    159/     萆薢        160                                         

第三節 利濕退黃藥    161
茵陳        161/     金錢草    162/     虎杖        162/     地耳草    163/     垂盆草    163
雞骨草    163/     珍珠草    164                                         

第十四章  溫裡藥      165
附子        166/     乾薑        166/     肉桂        167/     吳茱萸    168/     小茴香    169
丁香        169/     高良薑    170/     胡椒        170/     花椒        171/     蓽茇        171
蓽澄茄    172                                                         

第十五章  理氣藥      173
陳皮        174/     青皮        175/     枳實        176/     木香        176/     沈香        177
檀香        177/     川楝子    178/     烏藥        178/     青木香    179/     荔枝核    180
香附        180/     佛手        181/     薤白        181                         

第十六章  消食藥      183
山楂        184/     神麯        184/     麥芽        185/     稻芽        185/     萊菔子    186
雞內金    187                                                         

第十七章  驅蟲藥      188
使君子    189/     苦楝皮    189/     檳榔        190/     南瓜子    190/     鶴草芽    191
雷丸        191/     鶴蝨        192/     榧子        192                         

第十八章  止血藥      194
第一節 涼血止血藥    195
小薊       196/     大薊        196/     地榆        197/     槐花        197/     側柏葉    198
白茅根    198/     苧麻根    199/     羊蹄        200                         

第二節 化瘀止血藥    200
三七        201/     茜草        202/     蒲黃        203/     花蕊石    203/     降真香    204

第三節 收斂止血藥    205
白及        205/     仙鶴草    206/     紫珠        207/     棕櫚炭    207/     血餘炭    207
藕節        208/     木    208                                         

第四節 溫經止血藥    209
艾葉        209/     炮薑        210/     灶心土    211

第十九章  活血化瘀藥      213
第一節 活血止痛藥    214
川芎        215/     延胡索    215/     鬱金        216/     薑黃        217/     乳香        217
沒藥        218/     五靈脂    219/     夏天無    219/     楓香脂    219         

第二節 活血調經藥    220
丹參        221/     紅花        222/     桃仁        222/     益母草    223/     澤蘭        224
牛膝        224/     雞血藤    225/     王不
留行        226/     月季花    226/     凌霄花    227

第三節 活血療傷藥    227
土蟲        228/     馬錢子    228/     自然銅    229/     蘇木/   229/     骨碎補    229
血竭        238/     兒茶        230/     劉寄奴    231                         

第四節 破血消癥藥    232
莪朮        233/     三稜        233/     水蛭        234/     虻蟲        234/     斑蝥        235
穿山甲    236                                                         

第二十章  化痰止咳平喘藥      239
第一節 溫化寒痰藥    240
半夏        241/     天南星    242/     禹白附    243/     白芥子    243/     皂莢        244
旋覆花    244/     白前        245/     清化熱痰藥    246/     貓爪草    246         

第二節 清化熱痰藥    246
川貝母    247/     浙貝母    247/     瓜蔞        248/     竹茹        249/     竹瀝        249
天竺黃    249/     前胡        250/     桔梗        251/     胖大海    251/     海藻        252
昆布        252/     黃藥子    253/     海蛤殼    253/     海浮石    254/     瓦楞子    254
礞石        255                                                         

第三節 止咳平喘藥    257
苦杏仁    257/     止咳
平喘藥    265/     紫蘇子    258/     百部        259/     紫菀        259
款冬花    259/     馬兜鈴    260/     枇杷葉    260/     桑白皮    260/     葶藶子    261
白果        261/     矮地茶    262/     洋金花    262/     華山參    263/     羅漢果    264
滿山紅    264/     胡頹
子葉        264                                         

第二十一章  安神藥  266
第一節 重鎮安神藥    267
朱砂        268/     磁石        268/     龍骨        269/     琥珀        269

第二節 養心安神藥    270
酸棗仁    271/     柏子仁    271/     靈芝        272/     纈草        272/     首烏藤    273
合歡皮    273/     遠志        274                                         

第二十二章  平肝息風藥  277
第一節 平抑肝陽藥    278
石決明    279/     珍珠母    280/     牡蠣        280/     紫貝齒    281/     代赭石    282
刺蒺藜    282/     羅布麻    283/     息風止痙藥    294/     生鐵落    294         

第二節 息風止痙藥    284
羚羊角    285/     牛黃        286/     珍珠        286/     鈎藤        287/     天麻        287
地龍        288/     全蠍        289/     蜈蚣        289/     白殭蠶    290         

第二十三章  開竅藥  292
麝香        293/     冰片        293/     蘇合香    294/     石菖蒲    294

第二十四章  補虛藥  297
第一節 補氣藥    299
人參        300/     西洋參    301/     黨參        302/     太子參    302/     黃耆        303
白朮        304/     山藥        304/     白扁豆    305/     甘草        305/     大棗        305
刺五加    306/     絞股藍    306/     紅景天    306/     沙棘        307/     飴糖        307
蜂蜜        307                                                         

第二節 補陽藥    309
鹿茸        310/     紫河車    310/     淫羊藿    311/     巴戟天    311/     仙茅        312
杜仲        312/     續斷        313/     肉蓯蓉    313/     鎖陽        314/     補骨脂    314
益智仁    314/     菟絲子    315/     沙苑子    316/     蛤蚧        316/     核桃仁    316
冬蟲
夏草        317/     胡蘆巴    318/     韭菜子    318/     陽起石    318/     紫石英    318
海狗腎    319/     海馬        319/     蛤蟆油    319/     羊紅膻    320         

第三節 補血藥    321
當歸        322/     熟地黃    323/     白芍        323/     阿膠        324/     何首烏    325
龍眼肉    325/     楮實子    325                                         

第四節 補陰藥    326
北沙參    328/     南沙參    328/     百合        329/     麥冬        329/     天冬        329
石斛        330/     玉竹        330/     黃精        331/     明黨參    331/     枸杞子    332
桑椹        332/     墨旱蓮    332/     女貞子    333/     黑芝麻    333/     龜板        333
鱉甲        334                                                         

第二十五章  收澀藥  336
第一節 固表止汗藥    337
麻黃根    338/     浮小麥    339/     糯稻根鬚        339

第二節 斂肺澀腸藥    340
五味子    341/     烏梅        342/     五倍子    342/     罌粟殼    343/     訶子        343
石榴皮    343/     肉豆蔻    344/     赤石脂    344/     禹餘糧    345                

第三節 固精縮尿止帶藥    346
山茱萸    347/     覆盆子    347/     桑螵蛸    348/     金櫻子    348/     海螵蛸    349
蓮子        349/     芡實        350/     刺蝟皮    350/     椿皮        351/     雞冠花    351

第二十六章  湧吐藥  353
常山        354/     瓜蒂        354/     膽礬        355

第二十七章  攻毒殺蟲止癢藥  356
常山        354/     瓜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