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帶醫學與寄生蟲圖譜(Tropical Medicine and Parasitology)

21614-001C/ 9789576669774

ISBN
9576669774 / 9789576669774
作者/出版社
蕭孟芳 / 合記
出版年代/版次
2003/1

定價NT$ 1,500
NT$ 1,350
數量

頁數:350    裝訂:平裝  開數:16K

簡介:
自從登革熱及SARS等相關病毒在各地廣泛地流行並造成死亡後,使得人們對未來能有效地控制它們充滿著希望。本圖譜即收錄各種熱帶醫學與寄生蟲學的相關資料及常見病例,且特別注重新的診斷技術之介紹,包括了以免疫學為基礎或是以分子生物學為原則、以及新穎的醫學影像的診斷方法,以提供相關人員研究之用,內容豐富詳實,不容錯過!

鑑修序 vii
非洲見聞錄:新興傳染病與熱帶醫學 ix
表格清單 xi
引 言 xiii

1. 節肢動物媒介的感染 1
節肢病毒 (Arborviruses) 5
立克次體感染症 14
細菌性感染症 21
原蟲感染症 29
錐蟲病 48
利什曼原蟲病 63
線蟲-絲蟲病 81

2. 土壤媒介的蠕蟲病 109
鉤蟲感染症 112
蛔蟲和相關線蟲的感染症 121
鞭蟲症 125

3. 螺媒介的蠕蟲病 127
血吸蟲病 129
腸道吸蟲 142
肝和肺吸蟲感染症 147

4. 經由胃腸道感染的疾病 159
病毒感染症 160
細菌感染症 163
原蟲感染症 172
蠕蟲病-線蟲 189
蠕蟲病-絛蟲 202
舌形蟲病 215
5. 性傳染病,包括人類免疫不全病毒和愛滋病 219
病毒感染症 220
細菌感染症 230
原蟲感染症 233

6. 經由皮膚或黏膜感染的其他感染症 235
病毒感染症 237
細菌感染症 241
原蟲感染症 254
表淺性黴菌病 256
系統性黴菌病 256
外寄性節肢動物 262

7. 空氣媒介感染症 275
麻疹 276
腦膜炎球菌性腦膜炎 276
結核病 278
百日咳 280
鸚鵡病 280

8. 營養疾病 281
金孩童症和消瘦 283
營養不良性消瘦 284
維生素缺乏症 284

9. 其他雜症 289
人畜共通病毒感染症 291
非腸道感染之急性病毒性肝炎 295
腫瘤病變 297
遺傳性血液異常 299
毒性咬傷或螫傷 301
不尋常或不確定病因學的疾病 316

參考書目 319
索引 325

引言:
相較於五年前,今天的再版讓我們最在意的是,有沒有足夠的新資料來呈現給大家。但是在我們整理的過程中,很快地發現有許多新疾病可以加入,更重要的是,在世界各地導致許多疾病的罹患與死亡之原因有了顯著的改變,而且這種改變仍在持續當中,在熱帶地區,此改變的衝擊更為明顯。
自從人類免疫缺陷病毒 (HIV) 和相關病毒在各地廣泛地流行並造成死亡後,以上的看法更形突顯。而所有與HIV及肺炎相關的伺機性感染儼然成為醫學主要議題,其中當然包括了多抗藥性病原體的快速傳播。到目前為止,除了透過健康教育來宣導“安全性行為”準則外,仍然沒有一個更可靠的方法能夠阻止。除此之外,在HIV和許多細菌等多抗藥性病原株的不斷出現也是一項值得重視的嚴重事情。
由於許多病原體在分子生物學知識的快速進步,使得人們對未來能有效地控制它們充滿著希望。儘管如此,對於減少熱帶疾病的主要成就會在以下簡要敘述。然而一般來說,在人類環境的資產負債表中之負面因子已經引起廣泛重視,全球的溫室效應,使得大部份權威人士也都認為,過去常因環境、溫度與濕度限制而無法傳播的感染現在正慢慢地突破本來的地理界限,並向外延伸。以瘧疾為例,它的流行已超出本來南北緯的界限而擴散到較高緯度的熱帶國家,它不斷增加的抗藥性更是此疾病控制的另一重要隱憂,而某些節肢動物媒介病毒也隨著病媒向外不斷地擴展它們流行的地理水平線,目前在北美洲地方性動物傳染的西尼羅河病毒即是一例。其他負面因子顯然也是無法避免的,這類因子包括了自然災難中主要的旱災、飢荒和地震,而這些因素都會帶來遺患。此外,人為的大災難(除了全球性暖化外),如戰爭、大屠殺後緊隨的疾病與飢餓都可能造成傳染病的擴散,現在人類又面臨了一個新威脅,那就是——“生物戰爭”。
雖然如此,在本圖鑑中與各章節相關的,仍有一些值得注意的因子,它們對此資產負債表而言應屬正面的。例如卷頭插畫即是引人注目的惡性瘧蟲基因體研究的驚人進展,這些成果所獲得的知識,可以預見的,將引導我們發展出征服這個目前在熱帶地區仍最具致命性寄生蟲的藥劑與疫苗,此惡性瘧每年折磨三到五億的人,而且每年造成一百萬的五歲以下非洲小孩死亡,經由藥用化學的新技術,保證在青蒿素 (Artemisinin)(中國苦艾中之有效成份)的基礎上,將可根本上生產出新奇的抗瘧新藥。免疫學的研究似乎也正朝著瘧疾疫苗的聖餐接近。由世界衛生組織所促成的有效跨國合作,在降低拉丁美洲恰卡斯感染已有相當程度的進展。儘管如此,雖然新的藥物給予降低罹病情況有一線希望,但利什曼病仍然是存在的問題。新治療學的發展在未來的十年內可望大量減少血絲蟲病,而且一項國際性防治由蟠尾絲蟲所引起河盲症的合作計劃也已成功地遏阻了它的傳播,尤其在非洲,它的分佈已大為縮小。
至於在降低土壤媒介蠕蟲病方面雖然也有所進展,但卻相當有限,這類感染仍然是發展中國家貧窮族群常罹患的疾病。類似的情形,除了某些東南亞和遠東國家外,在大部份的國家,有關螺媒介蠕蟲病的流行防治,其進展則相對的都很少,血吸蟲病 (Schistosomiases) 在全世界仍舊折磨著近二億的人口,但是健康教育及某些防治措施在過去幾年卻成功地將感染薑片蟲 (Fasciolopsis buskii) 的人口由一仟伍百萬減少到二十萬人。
在經由胃腸道感染的疾病中,只有脊髓灰白質炎 (Poliomyelitis) 是幾近於完全根除。現在有一些疫苗能有效地預防引起肝炎的某些病毒,不僅如此,目前似乎可能利用遺傳工程技術操作某些植物的基因來製造十分便宜的疫苗,以保護人們免於像B型肝炎 (HBV) 病原體的感染,這將顯著地減少肝癌的發生。在另一方面,C型肝炎 (HCV) 在許多國家似乎有流行增加的趨勢。還算幸運的是,那具廣泛流行威脅性的血清型0:139霍亂並未實際出現,而較不具毒性的E1 Tor霍亂感染,只要大量施以簡單的水份補充液則可顯著地減低其致命性,由非霍亂孤菌 (Vibrio cholerae) 的病毒或細菌所引起的一般傳染性腹瀉,在開發中國家仍然是繼續造成許多新生兒和嬰兒喪失生命的嚴重威脅。最近已知那些感染大型腸道阿米巴原蟲的人,主要都是對人體無害的迪斯帕阿米巴 (Entamoeba dispar) 而不是痢疾阿米巴 (E. histolytica),雖然前者已不再被認為是人體常見的病原體,但感染了後者則基本的化學治療仍是必要的。在許多經由腸胃消化道感染的蠕蟲當中,麥地那線蟲 (Dracunculus medinensis) 即所謂幾內亞蟲 (Guinea worm) 已在過去五年內幾乎被完全滅絕了,其成就主要是透過衛生教育及簡單而且便宜的控制方法之運用,例如以細塑膠篩網過濾飲水的推廣,這個特例根本不需要應用到任何精緻科技。
在1977年本書的第一版發行時,根本還不知道有人類免疫不全病毒的存在,但本病毒以指數值的擴散,而且其伴隨的死亡率已超越了我們的預期,但是人們對於目前在預防或治療愛滋病 (AIDS) 的進展,即使是減緩其擴散都覺希望渺茫,這種情況在非洲大陸及東南亞更是嚴重,由於HIV/AIDS和其他性傳染疾病是這麼地重要,因此它們在本版中已被當成新的獨立章節來處理。
在其他由皮膚或黏膜感染的疾病中,對降低公衛問題的麻瘋病感染有相當好的進展,能達到這樣的成果,主要是因為國際上有相同共識,一起努力發掘病例,施以多種藥劑的化療,以便減低該疾病所引起的肉體損傷,經過多年的努力,已由1985年時每一萬人口有21.1個人罹患此病的全球流行率,降到1992年時每一萬人口只有5.7人的感染率。甚至在2000年初時,每萬人只剩1.25人感染,雖然理想中本來要在2000年底將麻瘋病完全根絕的目標無法完成,但在最近的未來應可達到。此外,自從1989年一項大規模地對懷孕婦人施打破傷風疫苗及生產照顧的改進,使得因新生兒破傷風的死亡降低40%以上。
雖然大部份空氣媒介的傳染病仍然折磨著熱帶與亞熱帶地區的居民,但是疫苗的大量發展,在對抗麻疹與腦炎雙球菌方面已有顯著成效。雖然如此,多重抗藥性結核病的散佈,尤其結合了免疫缺陷病毒與後天免疫不全症候群 (HIV/AIDS),使得世界上部份生活條件最不利族群的負擔更為加重。
營養失調仍舊是人類主要死亡的殺手,相對上醫學科學卻幫不上忙。在許多國家中,天然與人為災害仍然是造成食物缺乏的主因,即使是最有心的國際性援助,提供當地人的食物也只不過是暫時性的協助,較能持久的幫助應該是設法增加當地糧食的生產,例如利用遺傳工程技術去改造許多地方主食的米與玉米等農產品,使其產量增加。當我們了解到全球人口在1991年時是53.5億,預估到2030年時將增加到86.6億時,想要全球許多地方免於大規模的飢餓,只有毫不遲疑地徹底改進糧食的生產及現有食物資源的分配,而且要限制人口的增加。
在各式各樣的雜症當中,本書的結論是集中在一些可能具致死性人畜共通的病毒感染,而它主要是由齧齒類傳給人的,例如那些由各種不同漢他病毒 (Hantavirus) 和沙粒病毒 (Arenavirus)(見表25)所引起的感染。到目前為止,它們所影響的雖然是相對地少數人口,但它們之中有些在人類族群卻可能快速傳播,因此需要持續提高警覺,防止其發生。尹波拉出血熱 (Ebola haemorrhagic fever),是由一種絲狀病毒科 (Filovirus) 引起的疾病,其天然宿主仍未知,但致死率高達88%,在熱帶非洲曾引起多次流行,對這種感染目前仍沒有疫苗,也沒有專一性藥物可治療。此外,如上所述透過大規模B型肝炎 (HBV) 疫苗的施打,將可即時降低肝癌的流行。
本版全書特別注重新的診斷技術之介紹,包括了以免疫學為基礎或是以分子生物學為原則、以及新穎的醫學影像的診斷方法。我們嘗試著去強調診斷步驟,因為那似乎對西方從事醫學工作者或是對醫學資源較差環境的醫療從業人員是相當有價值的,現在有為數相當多的西方旅遊者花很多時間在發掘異國事物,因此他們可能會遭遇到異國本已存在的各種病原體和寄生蟲,基於此理由,本書包含了許多較為常見的病例,而這些病例很可能在鑑別診斷時被忽略了,在參考書目中也特別增加許多資料,以提供比本書主文中所能包含的更詳盡原始資料。

序:
全球逐漸暖化,病媒版圖不斷擴大 ,節肢病毒開始大展身手,使得登革病毒在台灣捲土重來和西尼羅病毒入侵美國本土,並不令熱帶醫學專家驚訝。地球過度開發,生態飽受破壞,加之以饕客嗜食野味,人類與野生動物接觸日益頻繁,原本不屬於人類的感染症也在不知不覺中潛入人類社會。從黃熱病、愛滋病、伊波拉出血熱,到現今令人聞之色變,引起全世界恐慌的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怪病一個接著一個出現,而這些警訊可能只是人類浩劫的開端而已。這是人類的無知?還是大自然的反撲?在功利主義下的台灣社會,醫生的價值受到嚴峻的考驗。在基礎醫學裡,寄生蟲學不太被重視;在臨床醫學中,熱帶醫學感覺似乎離我們非常遙遠。台灣曾是熱帶醫學的發源地之一,具有相當重要的歷史地位,瘧疾根除之功績曾為世界典範。可惜國人習慣棄舊如屣,自我膨脹,早已將古老的熱帶醫學與寄生蟲學拋諸腦後了。國內之各大醫學院,寄生蟲學教學良莠不齊;少數醫學中心,雖有熱帶醫學掛牌,師資卻嚴重缺乏,更遑論教學品質了。在此環境下,突有疫情發生,總是手忙腳亂,不知如何因應。尋求外援,或有政治力干預,或需仰人鼻息,甚是痛苦。若此時再想培養本土人才,也因曠日廢時,緩不濟急。而且在台灣速成文化的思慮下,常常就在疫情結束後,一切措施也就束之高閣,培養計畫隨之無疾而終。只等下次疫情爆發,再度不知所措,惡性循環。只是不知道台灣在經歷「抗煞」之苦後,觀念是否有所改變。
近年來,加入世界衛生組織一直是國人殷切的期望,為了爭取國際認同以及儲備國內防疫人才,我們應及早培訓熱帶醫學專家。此舉除了提昇本土自我防護能力外,也可以參與第三世界的衛生健康工作,在國際視野展露光芒,讓國際社會相信台灣除了有錢外,亦有理想,也有能力援助貧窮落後的國家。秉承這個理念,希望本書之中譯本能幫助年輕的醫師重新認識熱帶醫學,也希望藉此能讓更多的關懷與抱負,能伸展到世界每個需要的角落。

蕭孟芳 2003年9月

譯者序:
鑑修
蕭孟芳 國防醫學院醫學士
英國倫敦大學倫敦衛生及熱帶醫學院臨床熱帶醫學碩士/感染症免疫學哲學博士
中華民國感染症醫學會專科醫師
弘光技術學院微生物及免疫學教授
光田綜合醫院臨床醫學研究部主任
中華民國外交部非洲醫療團顧問
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研究檢驗顧問

編譯
顏全敏 高雄醫學院藥學士
高雄醫學院醫學科學博士
高雄醫學大學寄生蟲學科教授兼主任

卓文隆 師範大學生物學士
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遺傳學博士
陽明大學寄生蟲學研究所教授

詹益欣 國防醫學院醫學士
英國牛津大學分子醫學博士
國防醫學院寄生蟲及熱帶醫學科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