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的選擇:一位醫師給臨終病患的八堂課(A Life Worth Living: A Doctors Reflections on Illness in a High-Tech Era)

330D-002C/ 9789861267630

ISBN

9789861267630
作者/出版商

*李力行/合記
出版年代/版次

2012/ 1

定價NT$ 250
NT$ 225
數量

重量:0.35kg  頁數:256    裝訂:平裝  開數:25K  印刷:黑白

《新書簡介》
  生命的意義何在?重症患者的需要又是什麼?就現今整個醫療文化的發展下,也涉及到許多非醫療的層面,而對於要探究真正的核心問題更是不容易。作者兼具歷史學家與急診醫師的雙重身份,讓他有機會引領病人和陪同家屬走過生命的最終旅程。本書從作者親自面對患者的故事開始,到論述整個醫療的過程,以及對臨終病患照護的種種迷思,給病患和家屬的建議等,提供醫師、病人及家屬最寶貴的經驗法則,是他們在面對抉擇時的叮囑與忠告,全書綜合了人文與社會學的觀點來探討醫療,讓專業的建議幫助您做出最正確的選擇。

序:
  近五十年來,醫學發展之快速已超乎任何人的想像。人類平均壽命延長,人口數量激增。但是這一切並不是沒有代價。原始的醫學帶有神秘色彩,卻源自人性的關懷,它有著血肉和靈魂。但隨著我們對於健康和疾病的知識不斷累積,醫學和科學、產業、和社會政策成為一個密不可分的複合體,像機械一樣充滿精密運轉的小齒輪,著重的是邏輯分析和整體效率。醫學的符號從希臘醫神阿斯克勒庇俄斯 (Asclepius) 手中的蛇杖,變成象徵純潔知識的白袍和聽診器。  
     對於身體健康的人來說這似乎非常合理,醫學當然要更進步,要更有效率,讓人活得更久。然而當自己或親人面臨重病的威脅時,就會發現一切並不如想像中的美好。醫生亮出複雜的病名,介紹病情像念咒語一般冒出一堆數字分析、統計結果。病人及家屬還來不及搞清楚狀況就要接著填寫一疊有看沒有懂的「知情」同意書、抽血檢查、放射照影、開藥、回診、住院、手術、出院、再回診…。這些醫生到底在做什麼?  
     事實上,醫生的工作一點也不輕鬆:不只要正確診斷疾病,還要評估預後、參考診療原則(現在醫院就和公司產業一樣制定了許多標準作業流程來提升效率和加強管理)決定治療方針、甚至擔心哪些藥物或手術可能被健保核刪、醫院政策規定病患可以住院幾天…等等。更何況醫生一天門診動輒要看上百個病患,還有住院病人要照顧、外科醫師要開刀、有的教學醫院的「名醫」還兼做教學和研究等等。問題是這些講求「科學醫療」和「服務效率」的工作把醫生的時間消耗殆盡,加上各種光鮮亮麗的統計數字轉移了焦點。醫生的工作重心不再是治療「病人」本身,反而變成提升「病人存活率」和「手術成功率」、降低「平均住院天數」等數字。  
     問題是病人真正需要的是什麼?怎麼樣的生命才具有意義?重症病患被送進加護病房後,呼吸器、洗腎機、或是現在流行的葉克膜 (ECMO) 等等,維持重要身體機能;點滴透過幫浦不斷將營養、鎮靜藥物和抗生素注入血管中;尿管協助尿液排出。這一切只為了讓病患「活」下去,直到多重器官衰竭、或是最終產生任何抗生素都無效的超級細菌為止。家屬覺得盡到義務(許多醫療費用都有健保給付),醫生也不怕被告(台灣醫生被告的比例世界第一),醫院和藥廠更可以有一筆鉅額的收入。這樣的生命是病患想要的嗎?病人過著痛苦、孤寂又沒有尊嚴的生活,大量的健保費用在支付延長重症患者幾週的生命也影響到其他病患的權益。這是當前醫療上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雖然坊間有許多醫生作家寫一些行醫心得,卻很少有醫生直接以這個話題為主軸進行討論。這是整個醫療文化發展結構性的問題,涉及許多非醫療的層面,因此要接觸到問題核心相當不容易。但是作者的雙重身份剛好讓他成為一個相當合適的嚮導(他在書中的自稱),帶領病患和家屬走過生命最後一段路程的重重迷思。身為急診科醫師讓他能夠第一線和病患和家屬交談,雖然急診室的工作繁重複雜,他卻能快速掌握患者的特質和需求。同時也因為他是歷史學家,能夠以弘遠的角度看到整個社會文化的發展,並從哲學和宗教學的角度旁徵博引。兩者結合讓他得以見樹又見林。  
     作者將全書分成八個主題,從親身經歷到的病患故事開始,到綜觀整個醫療體系的問題,最後又回到病患和家屬面對這種狀況時的選擇。作者通常不會提供一個標準答案,而是以客觀的角度提出很多值得省思的觀點。雖然作者在美國行醫,但是事實上美國的醫療制度和面臨的問題和台灣有許多相似之處,尤其台灣無論在醫學科學上或是社會價值觀上都有明顯西化的現象。唯一要提醒的一點是,作者的一些故事發生在十多年前,當時的醫療方式和倫理觀點和現在並不完全相同,因此在比較上仍應以整個時空架構作為參考。  
     無可否認的,作者的社會正義感相當強烈,有些時候他會用比較主觀的措辭,甚至使用諷刺性的字眼對一些主題表達他的個人觀點(例如第六章墮胎的議題),或許會讓人覺得有些不舒服。此外他頻繁交替的醫師∕歷史學家身份雖然增加論述的完整性,有時卻讓順暢性打了折扣,甚至造成讀者的混淆。但是畢竟瑕不掩瑜,本書在探討的主題、內容的寬廣度、還有整體的架構上都是一部很特出而且合乎時宜的著作。我在翻譯過程中每每讀到病患的故事,常會聯想到曾經在醫院中照顧病患的經驗,以及現在醫療體制面臨的諸多挑戰,讓我從更多的角度,從「心」思索。相信本書的讀者們也能在追求高科技醫療的同時,秉持人性關懷的初衷。  

目錄:
第 1 課  身體的試煉  1
第 2 課  少有人選擇的路  31
第 3 課  操控的迷思  61
第 4 課  不同的醫療選擇  87
第 5 課  傾聽病童的聲音  119
第 6 課  怎樣才算活著      145
第 7 課  被侷限的人生      173
第 8 課  生命的尾聲  199